本文最早在2010年9月6日发布于六安一中官网,后来由于一中网站宕机重建,也随之丢失。运气不错的是有人曾经把本文留存在百度文库里,留档以记。
下为正文:
班主任如何培养好尖子生 [六安一中] [金涛]
在2005年高考中,我班的陈夏紫同学以629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六安市文科状元,在2009年高考中,我班的蔡熠阳同学以697分的总分成绩获得六安市理科状元(全省第二名),作为陈夏紫和蔡熠阳的班主任,我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多年来对我工作上的一贯支持和帮助。
今年开学初,唐校长在高一年级学生升旗仪式讲话中指出:六安一中定位是“创中华名校、铸中华名师、育中华英才”,希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从六安一中走出去的省部级干部、两院院士和闻名世界的跨国公司的CEO,我的理解就是要求我们班主任树立并增强尖子生培养的意识。
所谓尖子生就是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和学习品质的杰出人才。我心目中的尖子生不是单纯的考分高手,而是一个对生活对人生有着明确认识的快乐生活者,一个视学习为享受的成功学习者,一个具有超强学习能力和超强适应能力的校园先锋,一个以研究的态度与状态投入学校生活的考试王。
那么如何培养尖子生呢?
首先是要善于发现。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要说:班级不是缺少英才,而是缺少发现英才的眼睛。如果把成绩名列前茅的尖子生比作闪闪发亮的宝玉,那么,锋芒未露的准尖子生就是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培养。这是一个价值无可估量的宝藏。如果班主任目光不长远,对“寻宝”不感兴趣,甚至弃之如草芥,就会丧失了发现的机会和雕琢的乐趣。因而,作为班主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正确的分辨能力和准确的估算能力。
发现阶段的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实现人尽其才的教学目的,不至于埋没人才、浪费人才;二是通过逐层培养尖子生,壮大尖子生队伍,改良尖子生的成长环境,使尖子生的培养后继有人;三是借选拔培养更多的尖子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带动后进生,进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成绩,改善班风学风。
尖子生培养周期长、收效慢,决定了尖子生的培养必须注意一个“早”字,我每次接手新一届班级,学生还未入学报到,就通过阅读学生档案,访问原班主任,熟悉学生情况,做到学未开,人未到,学生情况已初步了解,尤其是对尖子生已了然于心。
培养尖子生,不能仅仅把“宝”押在几个人身上。即使是超出其他尖子生一大截的学生,也不能够保证他在高考中稳拿第一。现实中这种事例太多了。如果班主任只是着力培养少数几个尖子生,肯定会冷落中等生和后进生,打击准尖子生。这种“几枝竞秀一树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不断地把准尖子生补充到培养的行列,变几个尖子生为一个尖子群。
其次,树立目标。
对于优等生,要用较高的目标去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鼓励他们向名牌大学冲刺。有了目标,学生心中就会有一个不做凡人、俗人和庸人,要“做大事,成大器”的高层次追求。在这种追求的激励下,他们就会正视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不会被身边的琐事和烦恼所困扰,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明确奋斗目标,是学习上一种强大而稳定的动力源泉。
像2009届高一时,我就曾给三位同学确立了上清华北大的目标,邓耿同学在获得了省化学竞赛一等奖之后,我私下同他谈心,要求他冲击省理科状元,我说你有这个实力,还有10分的竞赛加分,胜算很大。可是结果只有两人上了清华,省理科状元与邓耿擦肩而过,榜眼降临到我班另一位同学——蔡熠阳身上。我想,到这时结果不是最重要的了,关键是我们有过目标,并且充分享受了追求的过程,这已让人感到很满足了。邓耿一开始录取在清华工业工程专业,上学后经过二次招生,又进了化学生物基科班。像清华大学的数理基科班,化生基科班,都是培养尖子生的试验田。没想到我班级的尖子生,上清华后也进入了尖子群,作为他昔日班主任,我倍感自豪。
还有像上届我们班的一位同学,聪明、单纯,学习小油混,成绩不上不下,偶然间考个四、五名就沾沾自喜,考个十四、五名或者更后名次也不懊丧,超然物外。作业除了各科老师布置的,其他别想叫他多做一题,多用一本资料。像他周围许多同学都很发愤,或者为了参加竞赛,自学大学教材,他都熟视无睹。可是像蔡熠阳、邓耿等同学有了遇到棘手问题还拿来问他,但他就是不思更大进步。我想“响鼓还得重槌敲”,我私下了解他学习方法独特,平时善于总结规律性东西和做题体会。我在一次班会上表扬他这种学法,并故意说:xx同学人小志大,对自己的成绩一点都不满意,发誓下次考试数理化生四科科科90分以上,总分进入班级前十名。这位同学听了,满脸困惑:我什么时候说了?可是是班主任面对全班同学说的又不好反驳,再说这话说得也不坏,好好努力吧。到了下次考试,他果真达到了我上次故意说的那个名次和目标。于是我又在班会上肯定他不食言,说到做到,人中楷模;并且说,他现在又确定了新的目标,他要进入班级前五强,我们期待着他更佳表现吧。这位同学就是在这种方式激励下,去年以672分总成绩考入了中科大。
三、提供舞台
21世纪全新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品质,为此,当今的班主任就要勇于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变具有封闭性、求同性、静态性、主观性、单向性特点的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具有开放性、求异性、动态性、客观性和多向性特点的现代管理思维模式,以使教育和管理逐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就是要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构建起班集体的激励机制,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没有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没有个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比如我班班规的制定,就是全班同学集体智慧的产物。尽量发挥班干部的职能,尽量把自己放在辅导的位置上,这样学生们的胆量更大了,能力显现得更突出了。上届我班一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主要是由班干轮流主持召开。主题由班主任与班干共同确定,给他们一到两天准备。要求主题具有鲜明性,内容具有针对性,语言具有启发性,情感具有鼓动性,一次班会要能解决至少一个实际问题,要能统一思想,修正错误,启迪心智,给同学充电、加油、注入活力。
开展班级课堂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同学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上存在的问题收集汇总起来,交给各科科代表,由科代表在下午第三节课课后的半小时里,上讲台给同学们集体解答,这些科代表都是相应学科的成绩尖子,也是总分成绩尖子,深受同学信赖,并且语言表达很好,思路清晰。科代表自己也拿不准的,事先几位学习高手讨论确定,或事先请教老师。这种做法,高一没进行过,高二做得很少,高三稍多些。像生物、数学问题由蔡熠阳同学解答,物理由王众解答,化学由邓耿解答。其中上讲台最多的,也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邓耿同学,他不仅告诉结果,还告诉方法,思维过程与做题体会,不紧不慢,不枝枝节节,讲后同学们都抱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他付出的劳动的肯定,更是对他精彩讲解的赞赏,他开展这项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知识归纳,有小试卷,抽时间考试,考后由几位同学评改打分,他再看看批过的试卷,了解同学们知识漏洞,再抽时间评讲。这种做法,本届我们班也做过一次,放寒假前,班里发了几张物理试卷(没给答案)作为寒假作业,这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晚自习就让科代表将参考答案写在黑板上,供同学订正。
这种小老师的作用有三:一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如何去思考钻研问题,改变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而改进班风学风,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二是平时关注优等生,赞赏优等生比较多,引起后进生的不满,让优等生为班级为同学作适当的付出,也能平衡他们的情绪;三是优等生自身也受益颇丰,教人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温习提高的过程,看到别人的不足,不断地查缺补漏,巩固基础,改进学法,提高效率。
科代表竞争上岗:我们班现在各科科代表任命是动态变化的,科代表人选是单科的最高分,并且总分名次也在班级前列,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各改选一次,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一大批学生能脱颖而出,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
开小灶:要使“消化能力”特别强的尖子生得到更多的“营养”除了保证正常的“三餐”外,还需要给他们“开小灶”,鼓励他们参加奥赛班,上届我班的尖子生全参加了奥赛班,数、理、化、生、计算机科科都有,进行高难度的智力训练和能力训练,能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使思维向高精尖,深广新上发展。
四、做好心理准备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是有血有肉的人;学习不是刻板单调的运转,是合理、有序、科学的智能行为。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尽可能的创造成才的条件和环境,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心理的疏导和教育。长期处于“金字塔尖”的尖子生,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遇的滋味,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形成外表光亮坚硬、实则不堪一击的“蛋壳心理”。
2005届,我班一女同学以金安区中考成绩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一中的,在我班也是拔尖学生,是班级学习委员,品尝兼优,很受同学拥护,也很受老师宠爱。可是一件很小的事使她高中后两年生活一波三折,升高二的暑期开学时,她一大早就来到学校排队交费,一直排到天晚才轮到她交费,可银行收银员说:下班了,明天来交,排了一天的队,并且刚轮到了她却交不了费,比她早去的费交了,比她去得迟的甚至下午去的因加塞费也交了,就她老老实实守着规矩排着队却交不掉费,不解、气愤,认为背运,默默地走回了家,就和家长说了一句话:不念了,再没有第二句话了。从第二天开始果真不来学校了,多次打电话,去家访,弄清事情真相,多方劝解,前后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总算把她请来上学了。可是以后每逢寒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她都拒绝上学、甚至有时学期中间小长假结束,也不来上学,每次都历时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想尽各种办法才能将她请到学校。这位同学情况,我班老师都清楚,都很关注她;或投去赏识的目光,或给以真诚的微笑,或拍拍肩膀,或三言两语的鼓励、指路,让她沐浴在关爱的阳光雨露中。这位同学2005年高分被录取在北京大学。
当然,营造文明、秩序、气氛和谐的班级环境更为重要。小到一个集体,大到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主和谐的宽松环境,是很难培养出出类拔萃的人才的。只有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里,人的身心才能放松,没有受到禁锢的思想才能解放,思维才能打破常规,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也可能是制造痛苦的工具。”是啊,教师哪怕一句话,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我们教师是做损伤幼苗的突至冰雹,还是做柔和的细雨?做会让多少小鸟惊恐不安的阴霾天空,还是做温暖的阳光?这里面大有文章。
五、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扬长避短
尖子生也会犯错误,包括与一般学生一样和不一样的错误。一般来讲,尖子生是更能听从老师教导并遵守纪律的,是能更严格要求自己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而且是完全有可能变化的。尖子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俊遮百丑”,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对尖子生的情商的培养,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突出的问题。让尖子生懂得约束自己,才会管理好自己并保持严谨作风和不断进步,才会更有榜样作用以激励班级,才会不影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尖子生成绩有科科全优的,也有几科超强,一两个稍弱的,要想使尖子生在高考中取得胜利,考取清华北大,就不能有稍弱学科,必须补短扬长,补短的方法有座位安排倾斜,让优等生优势互补;让学生担任弱科的科代表,让他在科任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下学习成长;让尖子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种交流既互相开启心智,拓宽眼界,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加深了同学之间友谊。更大的收获则是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为他们现在能在各大岗位上出色的学习,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六、尖子生培养的误区
对尖子生的培养,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以为尖子生是天生的宝物,可望不可求,不是后天的努力所能培养的;二是以为尖子生很聪明,根本用不着老师去培养,或者说,培养起不了多大作用;三是以为老师培养不出尖子生,如果去培养的话反而会影响尖子生的健康成长,不如不去培养的好。这些培养无为论和培养有害论,严重影响了老师培养尖子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我以为,尖子生既有超群性,又有相对性。尖子生只是相对于一个群体出类拔萃而已,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可找出几个成绩相对突出的尖子生,而任何一个尖子生,在另一个更优秀的群体中,都可能不再是尖子生,需要经过重新努力才可能成为尖子生。正所谓“山外有山,人中有人”。尖子生的相对性告诉我们,尖子生是由老师确定的,也是由老师发现和培养的,尖子生不但可以发现,而且可以培养;尖子生的出现,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而必然性又远远大于偶然性。只有确立这样的观念,我们才可能满腔热情、坚定不移地专注于培养尖子生。当然,尖子生的培养是一个智慧与汗水、痛苦与喜悦交织在一起的长期劳动,每一个培养尖子生的老师,都必须抱着认真负责而乐观务实的态度,全力以赴投身其中,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